浅谈“小学教师如何让习作教学变得轻松高效”
贵州省兴义市云南路小学:戴娟
提起习作,很多学生都很害怕,不知道该如何下笔,不知道写什么,不知道怎样开头、怎样描述。那是因为在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,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,以致谈写色变,于是每次考试都会在作文上丢掉很多分。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怕习作,教师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,让学生能轻松对待习作呢?
一、传统习作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
(一)习作教学孤立化
1、习作教学与语文基础知识联系不够紧密。
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,它集字、词、句、段一体。也就是说,要想提高作文水平,必须从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抓起,而不能孤立的看待习作,否则作文中就会出现大量的错字,病句。因此,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,要按照课标的要求扎实做好字词句教学,让学生会正确书写所学生字词,理解词语的意思,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,做到连词成句。
2、习作教学脱离生活。
很多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,没有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现实生活出发,难度超出学生可以把握的范围之内,如“我最熟悉的民居”“山里趣事”等。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,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难以下笔,因为他们根本不熟悉任何民居,也没有真正在山村里生活过,那里会有山里的趣事。这样的作文题无疑增加了学生写作的难度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写作的信心。很多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,开始胡编乱造,或者东拼西凑,致使文章读来文不对题,漏洞百出。
(二)学生的阅读量小
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。现在很多老师只注重课内阅读,而忽略了课外阅读,于是学生语言积累显得十分匮乏,下笔写作时不知道怎样将心里所想用文字描述出来。俗话说得好: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。只有广泛阅读,大量积累,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。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,从中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。
(三)学生习作时教师重结果轻过程
学生下笔写作是一个连词成句,谋篇布局的过程。这当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,如疑难字词、遣词造句,文章结构等方面都需要有老师指导和帮助。然而很多老师在习作教学中,为节约课堂时间,往往会让学生把习作带回家里完成。学生在家里写作,遇到困难很难解决,于是,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习作,就会不自觉的抄袭。久而久之,抄袭就会成为一种习惯,一旦抄不了,就无法写作。因此,学生的习作准备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和地点,而写作的过程应该有老师的指导和监督。
(四)评价单一化
多数老师在学生完成写作后都会进行批改,给个等级或分数,认真负责的老师还会标出学生习作中的错别字,帮助学生修改病句,在文章内容、结构方面也会进行一定修改。可是,老师这样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批改的作文发到学生手里后,又有多少学生会仔细看呢?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能真正得到解决吗?
二、如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,开展有效的习作教学,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写作,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
(一)习作素材的获取----让习作走向生活
很多学生一到写作文就犯难,不知道写什么,不知道从何写起。如:学生在写人物的作文时,为了突出人物特点,不光要描写人物所做的或经历过的事,还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彰显人物特征。然而,很多学生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千篇一律,不会抓住人物最主要的,与众不同的地方进行刻画。因此,教师要把学生引向生活。首先,我会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,句子。在指导学生描写外貌时,我会先把班上的其中几个同学叫到教室前面,让学生仔细观察,然后指名用自己的话对其中某一个同学的外貌进行描述,用上他们课前搜集到的好词佳句,其他同学听后进行评论,最后老师进行点评、指导。这样久而久之,学生就懂得怎样描述人物外貌了。
(二)习作方式的转型----从有备习作到独立写作
这里所说的有备习作是指平时老师布置作文后,让学生下去进行准备,包括收集素材、阅读例文、积累好词佳句等,甚至可以在课外完成习作初稿。课外准备完成后,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写作。这时,我不允许学生拿出任何文字资料,只能依靠他们课前储藏在脑中的信息。这样一来,学生在课前准备时就会加强记忆,学生写作时就会心中有数,有内容可写。长此下去,学生积累的写作知识就会越来越多,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。
(三)评价的多样性——互评为主,师评为辅
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早已麻木,作文本发下去,很少有学生会认真看老师的批注,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。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互相评价。当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习作后,我要求每个学生的作文后面必须要有至少五个同学的评语,同时要求大家给同学下评语时必须认真阅读,作出最真实,最合理的评价。这样,大家在认真阅读别人作文的时候,既能从中学到一些好的方法,还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,互相进行交流讨论。之后,老师再进行批阅、讲评。这样的综合评价方式才能更好更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。
语文教学需要改革,其中的作文教学更需要老师们转变思想,运用最科学的方法,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,让习作教学变得轻松高效。
本网站新课标杯大赛组委会版权所有
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,如无意侵权请告知,我们将第一时间将其删除。